一、叛逆少年心路历程
1944年,杜国芝诞生于东北;1946年,他随家人迁往天津,住进河北区新大路142号,与相声界巨匠苏文茂为邻,成了街坊。身边的相声气息潜移默化,年幼的杜国芝便开始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8年,天津河北区文化馆创办了艺术学校,相声演员耿宝林作为教师进入校内授课。耿宝林,生于1913年,是相声界的风云人物之一。早年,他师从焦少海,成为赵佩茹的师弟,并与赵佩茹、高德明等相声大咖频繁合作,在相声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耿宝林不仅是相声名家,还是备受敬仰的捧哏演员,为马三立等大师捧哏时常有着精彩的表现。
展开剩余69%年仅14岁的杜国芝加入了这所艺术学校,开始在耿宝林的指导下学习相声。杜国芝的天赋和对相声的热爱让耿宝林非常欣赏,甚至在杜国芝初中毕业后,打算推荐他加入吉林省白城市曲艺团。然而,这个机会最终因为姐姐的告密和母亲的阻拦未能实现,这让杜国芝一直心怀遗憾。
家庭的不理解让杜国芝在青春期表现出反叛心理,他在高考的答卷上固执地不写名字,导致未能顺利进入高中,被分配到塘沽造船专业学校学习制图。但对于杜国芝而言,造船行业并无太多吸引力。每天,他都在河北区和塘沽之间奔波,只为能有机会观看相声演出。渐渐地,他还找到了一份搬运木箱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听相声,最终,他母亲也无奈办理了退学手续。
不到18岁的杜国芝,成为了无业青年,整日跟随相声演员们四处跑,偶尔上台和郑福山(1946年出生)合说一段小段子,便兴奋不已。
1962年春,杜国芝通过郑福山的引荐,成为了张庆森的弟子。张庆森,1912年生,曾与马三立搭档并为其捧哏,在相声界享有盛誉。因为酗酒导致失明后,张庆森便告别了舞台,但他对杜国芝的培养不遗余力,杜国芝也对师恩心怀感激,曾担任过张庆森外孙刘源的启蒙老师。
二、坎坷与坚持的相声之路
杜国芝拜师后,演出机会增多,经常与杂技、魔术、快板等各类艺人同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技艺也日益精进。
1965年春,他通过师父的引荐加入了辽宁省丹东市曲艺团。凭借年轻、帅气的外表,杜国芝在团里颇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的到来使得剧团解散,杜国芝不得不回到天津。
没有相声可说的日子里,杜国芝开始了各种生计工作。摆摊卖点心、种田、做搬运工,所有临时工他都做过。正如杜国芝自己所说,“在相声以外的行业一待就是12年。”
1975年,杜国芝所在的缝纫机厂成立了宣传队,厂领导发现了他曾从事相声表演的经历,便将他调入宣传队,开始脱产讲故事。
1976年,随着相声的复苏,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重组了相声队。杜国芝也重返相声界,成为业余相声队的业务队长,继续为观众奉献相声艺术。
1978年,杜国芝与当时同样在业余圈子里活跃的李伯祥相识。两人早有耳闻,杜国芝曾观看过李伯祥的演出,深受其影响。于是,杜国芝邀请李伯祥加入自己的相声队合作,两人的艺术合作由此开启。
发布于:福建省网配查配资-配资十大平台-个股配资-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