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实践的新农村答卷之一
“绿富同兴”新农村绘就生态致富新图景
秋高气爽,驱车驶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村,沿途绿意葱茏,风景如画。民居点缀于翠色之间,恬静安然。金灿灿的观赏葵迎风盛放,摇曳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与远天相接,明媚如诗。
这里是通往塞罕坝的必经之路,昔日“陋室旧村”已蝶变成如今的“宜居美地”。
秋日的早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美景如画。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60多年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哈里哈镇哈里哈村的群众支援塞罕坝,学习造林技术,从此植下了绿色底色,60多年坚持营林育林,让荒山变成了林海。
“年轻时种下的树,如今已成了大家共同的依靠。”72岁的哈里哈村原党支部书记康文有望着无边的松林,语气中满是欣慰。
展开剩余74%科学间伐、林下种植、文旅民宿、碳汇交易、造型松产业……康文有略作盘点,这片连接着哈里哈村、八十三号村、莫里莫村的树林,为三村至少带来五项财源。
上世纪80年代,在康文有的带领下,哈里哈村建立了近200人的植树专业队,坚持三十多年持续植树造林和营林管护。科学间伐带来的固定收益,帮助哈里哈村度过了当年的困难时期。如今,哈里哈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8%,林木估值约1亿元,每年通过科学营林收入达40万元。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引进“灵芝仙谷”项目——仿野生栽培灵芝。在海拔约1300米的落叶松林中,温度、湿度极适宜灵芝生长。项目负责人纪志刚介绍,他们从野生灵芝中提取孢子,经实验室培育后嫁接于柞木木段,再移植林下自然生长。
从项目签约到第一批灵芝产品上市,只用了305天。“去年试种了500亩,产值约5700万元。”纪志刚说,“今年公司又扩种了2000亩。到2027年,我们规划种植灵芝面积达到1万亩,同时还会发展‘灵芝+旅游’‘灵芝+研学’等产业。灵芝全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菌类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康养、培训研学四种业态合一的综合产业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造林绿化,环境提升,让文旅产业活力迸发。
景色宜人的围场乡村。 承德日报记者 王海琦 摄
在通往塞罕坝的必经之路上,一座“猎苑温泉小镇”悄然兴起。在林草间仰望星空,在温泉里驱散疲惫,在篝火旁释放激情……白墙灰瓦的民宿、蒙古包式的“星空图书馆”,为人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提供了一处舒适的“驿站”。
越来越多的百姓靠着经营民宿安居乐业,甚至不少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返回家乡,把老宅翻建成特色客栈。2023年,八十三号村发现了地底温泉,不少村民打算把自家民宿升级成温泉民宿。
“我刚带着游客到周边的林子里采蘑菇,采了一大袋子,他们可高兴了。”民宿“军荣驿站”的老板付崇军以前和妻子常年在天津打工,看准了村里民宿产业发展前景,果断回家开起了“夫妻店”。他笑呵呵地说:“好多游客对我们这片林子特别感兴趣,又不知道到哪里玩,我就兼职‘导游’,带着住客去林子里面采野货。”
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李海涛听说家乡有了温泉,决定回乡建温泉民宿。今年5月,他的“云澜雅居”开工,7月10日建成营业,游客络绎不绝。“以前坝上冬季很少有人来旅游,但借着温泉,我们就有了冬季旅游接待的信心,我准备全年营业,开拓这片‘蓝海’。”李海涛话语中透着希望。
随着森林蓄积量不断增长,森林的“碳库”功能日益凸显,碳汇交易成了一笔不菲的财源。在莫里莫村,通过委托国有林场科学抚育1500亩分散林地,碳汇能力提升30%,农户获得采伐收益分成。哈里哈村也在谋划开发林业碳汇交易,预计未来卖碳汇指标可获取收益数十万元。
“以前树干歪歪扭扭的‘废树’如今都成了‘宝树’。”在哈里哈村,近年兴起的造型松产业,为村民开辟了新的财源。根据每棵树的形态,利用提根、嫁接、整形、蟠扎等技术手法,进行一系列的人为加工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单株市场价格不超过30元的松树,经过巧妙造型,价格可增加30倍以上,再培育3至5年,价格可达上万元。
一林五财,“绿富同兴”。我市新农村生态致富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丽诗篇。
来源/承德日报(记者:王畅、张光明,实习生:张笑尘、冯羽滢)
发布于:北京市网配查配资-配资十大平台-个股配资-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