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一个午后,河南郡的一处小院里,两张竹席铺在树荫下,管宁和华歆正凑着头读《春秋》。蝉鸣声里突然 “叮” 的一声,一块亮闪闪的金子从墙外滚进来,刚好停在华歆脚边。管宁眼皮都没抬一下,手里的竹简没停,仿佛那只是块普通石头;可华歆眼睛一下就挪不开了,手指捏着竹简边缘顿了顿,最后还是忍不住弯腰把金子捡了起来,擦了擦上面的泥,才恋恋不舍地放到一边 —— 这一幕,后来成了 “管宁割席” 的开端,可真就因为捡了块金子,管宁就不认华歆这个朋友了吗?
要弄明白这事,得先看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史料。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里写得很清楚:“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你看,这里其实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拾金,华歆捡了又扔了,不是没扔;第二件是看车马,有达官贵人的马车从门口过,华歆放下书跑去看,管宁却接着读。真正让管宁割席的,其实是这第二件事,拾金不过是个 “前哨”。
很多人都以为割席就因为那片金子,可其实金子只是试金石,试出的是两人骨子里的价值观不一样。管宁是个实打实的 “精神派”,他后来跑到辽东隐居,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请他出山当官,他一次都没去,一辈子就想安安静静读书、教学生。《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里说,他在辽东时,当地人为了避乱跑来投奔他,他就帮大家划分土地,教人种田、读书,把混乱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可等中原安定了,他又悄悄回来了,连辽东太守想送他礼物都坚决不要。
而华歆呢?他本来就对 “做官”“富贵” 这事更上心。拾金的时候他动心,看车马的时候更动心,后来也确实走上了仕途。《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记载,华歆后来跟着曹操做事,还当过魏国的司徒、太尉,是朝廷重臣。而且华歆不是个贪官,曹丕登基的时候,想送他很多美女和珠宝,他坚决推辞,说现在战乱刚过,百姓还很苦,自己不能享受这些。甚至有史料说,华歆家里特别穷,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皇帝赐的俸禄他大多分给了亲戚朋友 —— 你看,华歆不是 “坏”,只是他的追求和管宁不一样,管宁要的是 “不沾俗世”,华歆要的是 “在俗世里做事”。
史学界对 “管宁割席” 其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觉得管宁做得对,朋友之间就得 “道同则谋”,价值观不一样,与其后来闹矛盾,不如早点分开;另一种觉得管宁有点太苛刻了,华歆拾金后又扔了,看车马也只是好奇,算不上多大的错,而且华歆后来当官也清正廉洁,未必就是 “俗不可耐”。就像清代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里说的:“歆之为人,盖外圆内方,未尝阿附魏氏。宁以其出处异己,遂与之绝,亦过矣。” 意思是华歆其实是个有原则的人,管宁因为他选择当官就跟他断交,有点过分了。
放到现在,“管宁割席” 的故事其实特别有共鸣。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朋友?比如上学时一起玩的伙伴,工作后一个想考编求稳定,一个想创业闯一闯;或者一起合租的室友,一个喜欢攒钱过日子,一个喜欢超前消费 —— 这些 “不一样”,其实就像当年管宁和华歆的 “拾金”“看车马”,不一定是谁对谁错,只是追求不同。有人像管宁,觉得 “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就得三观完全一致;也有人像华歆,觉得朋友之间可以有不同追求,只要人品没问题,照样能处。
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 “朋友圈分组”,不是疏远,而是把不同的话题分给不同的人。管宁割席不是因为华歆 “坏”,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是 “隐居治学”,华歆要走的路是 “入世为官”,两条路岔开了,与其硬凑在一起,不如各自安好。其实真正的友情,不一定非要 “完全一样”,但一定要 “互相理解”,如果像管宁和华歆那样,一个觉得 “看车马是俗”,一个觉得 “看车马很正常”,连这点都无法理解,那分开也未必是坏事。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 “管宁割席” 的情况?比如和朋友因为追求不同而慢慢疏远,或者因为某件小事发现彼此价值观不一样,你当时是选择像管宁一样 “割席”,还是像华歆一样试着理解?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如果喜欢这类历史小故事,也可以关注我,之后还会讲更多藏在史料里的 “朋友那些事”。
网配查配资-配资十大平台-个股配资-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