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去上博,法老就要回埃及啦!”
这个8月,文博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奔走呼告: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即将在8月17日正式收官。
展出一年,7亿元总营收、290亿次媒体曝光——这个全球文博界的“顶流”大展狠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8月11日,埃及展“168小时”嘉年华活动启幕。上海博物馆供图
“当太阳落下,又是新的轮回。”临别的方式也格外与众不同:上海博物馆日前宣布,收官前最后一周,埃及展将开启“疯狂168小时”活动,8月11日至8月17日连续7天24小时对外开放展览,并推出了两场嘉年华活动,为大家带来别开生面的古埃及文明之旅。
这场前所未有的“博物馆之夜”实况如何?博物馆夜游又该如何打造“文化赋能商业、旅游激活消费”的新样本?
“现象级”大展开启“疯狂168小时”
展开剩余90%“270万人次。”
8月11日晚,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馆长褚晓波现场宣布,“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以“现象级”热度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文物类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
270万人是什么概念?如果排成队,可以绕胡夫金字塔1467圈。
这串数据在“168小时”活动的首日仍在增长。8月11日傍晚6时左右,记者看到,馆内馆外还是“人、从、众”,从“法老的国度”展厅门口开始,观众队伍的“长蛇阵”不断蜿蜒,“蛇尾”快甩到了博物馆中庭的楼梯上。
随着夜色渐浓,人潮终于开始疏落。晚上11时30分许,浙江温州姑娘小秦顺利入馆。
埃赫那吞巨像 记者 叶诗蕾 摄
“早就听说埃及展火爆,我特意选了凌晨场。”小秦说,虽然凌晨的观众还是比想象的多,但整体观展体验很不错。她成功拍到了神往已久的埃赫那吞巨像、黄金花冠等展品的多角度细节照,还在《图坦卡蒙》金色沙漠背景、《萨卡拉的秘密》入口猫坐像等网红打卡点留影。
令记者意外的是,凌晨1时多,展厅里还有不少中小学生观众。来自北京的王先生一家佩戴着智能讲解设备,每当遇见感兴趣的展品都驻足扫码,研读交流一番。
不少观众戴着智能导览设备看展。记者 叶诗蕾 摄
“夜场人少,大人小孩都能静下心来慢慢看。”王先生对着记者轻声说道,“你看这串门纳特项链上的护身符,就是哈托尔女神的形象,白天人多时来的话肯定注意不到这些细节。”
错峰夜游也让王先生一家的上海之旅更加充实,“白天逛了豫园和城隍庙,傍晚去了外滩,最后再来个‘博物馆之夜’,这一天过得太值了!”
不过,在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看来,此次7天7夜的“疯狂168小时”并不仅仅为了延长开放时间,“希望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展体验,想增加种种可能,让大家觉得好玩。”
有多好玩?记者在夜游现场看到,猫女神巴斯泰特、鹰头神荷鲁斯、爱与美之神哈托尔等精心装扮的“古埃及众神”时不时闪现,在人群中欢乐巡游,成了观众们竞相合影的移动打卡点。
顶着“古埃及众神”同款妆造的年轻观众,从一旁的换装体验间走出,他们手捧集卡地图,依次完成跟猫神学舞蹈、与阿努比斯问答、玩荷鲁斯拼图等任务,玩得不亦乐乎。
体验变装的观众正在打卡拍照。上海博物馆供图
汤世芬介绍,在“168小时”活动期间,埃及展推出了众神NPC巡游、埃及鼓表演等节目,以及象形文字破译局、文创工坊、趣味游戏等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这场古埃及文明探秘之旅更加鲜活生动。
博物馆夜游,让尼罗河的风吹到了更多观众。据悉,自2024年7月19日开展以来,埃及展已加开220个夜场、专场回应市民观展热情,并提供形式多样的展览阐释辅助手段,开展线下教育活动4023场,覆盖观众近130万人次。
跨界合作,“文博+”激活夜间经济
跟展览一样火爆的,还有馆内的文创商店。
最后一周,埃及展推出了大力度的文创促销活动:近500款文创产品开启5折促销活动,最低的只有10多元,另外还有福袋盲盒供观众挑选。
一边惊呼“好萌啊好萌”,一边努力克制掏空钱包的冲动,网友“玲好好”最后花了近2000元,给自己和朋友买了一打冰箱贴和帆布包。“姐妹们真不夸张,200元的门票进来,2000元的文创出去!”她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分享自己的“扫货”感受。
埃及展文创商品 上海博物馆供图
“做文创,一定要戳中年轻消费者的情绪需求。”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副主任冯炜介绍,2024年,中国博物馆吸引观众逾14.9亿人次,上博调查显示,40岁以下年轻观众是观展和消费的主力,他们渴望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埃及风情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这是优势,也是突破的难点。”冯炜说。如何打破这种“熟悉感”?上博把“绣球”抛给了市场。文创“英雄帖”一经发出,全国立即有30多家供应商“揭帖”,第一轮设计就递交了超过3000件商品。
其中,“物兮物”文创供应商设计的“埃及萌神毛绒四子”脱颖而出,成了人气王。
这组文创产品大胆使用可爱风格、毛绒质感和本土化人设,把古埃及掌管生死的众神变成了“萌神”。设计师还为毛绒玩具增加了香味,让年轻人瞬间“上头”,甚至连挂链的长短,也精确参考了消费者的平均身高等……
精准的客群定位加上诚意满满的细节,让埃及展文创刷新了全球文博行业的记录。数据显示,埃及展共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近265万件,文创产品收入突破4亿元。
埃及展文创商店挤满了人。上海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延时开放会增加游客的数量和停留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业态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认为,将“夜游博物馆”嵌入城市夜间经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博物馆功能与城市消费空间新的结合模式。
去年夏天,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博物馆奇喵夜”活动,连续10个周六延长开放3个小时,邀请观众携自己的宠物猫观展。相关话题浏览量5亿人次,带动人民广场周边酒店搜索量增长超50%。上海博物馆供图
博物馆的灯火通明,也点亮了周边市集。在上博南广场,光明邨、老大昌等老字号品牌摊位一字排开,埃及展观众凭票根即可享受近200余款精选商品专属优惠,试吃、购买的人群渐渐排起长队。
博物馆+文创、博物馆+老字号、博物馆+航空、博物馆+游轮……据不完全统计,埃及展联动了东方航空、锦江集团、携程旅游、悦星邮轮等社会资源进行了多维度的跨界合作。
这种跨界混搭,激发出了强大的消费力。据统计,配合展览,上博创新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系列活动,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200亿元。埃及旅游和文物部表示,展览甚至拉动了中国赴埃及旅游的热潮,埃及入境游中国游客数量增长65%,航班数量激增3倍。
“博物馆之夜”,还能如何进化?
事实上,“博物馆夜游”的概念由来已久。
1997年,德国柏林为了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首次尝试延长开放时间至深夜,结合灯光、音乐和特别导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2005年法国巴黎发起“欧洲博物馆之夜”,逐渐推广至全欧洲,成为了如今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家博物馆的年度文化盛事。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中国各地博物馆的夜场活动不断涌现,并在深厚文化的浸润下焕发出独特魅力:浙江自然博物院推出全国首家国有“24小时博物馆”,每个季度都有展品更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夜场活动场场爆满,古蜀文明在月光下闪耀;广州博物馆的“粤博之夜”连续推出七场主题夜活动,将文物展览与艺术表演融合……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观众手持“金面具”拍照。新华社发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中特别提出,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夜间旅游总花费有望达到2.3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博物馆夜游如何提档升级?
“长时间开放”必须匹配“高品质内容”。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夜游想要走得更远,必须积极地打造高附加值的夜间产品。
高附加值何以实现?科技赋能是路径之一。
与诸多博物馆在特定节假日的“延时开放”或“夜场活动”不同,位于江苏省南京德基广场的德基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便实施常态化夜间开放模式,2024年至今,每天都开放至凌晨,全年无休。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德基艺术博物馆供图
开放时间长,展览品质更不打折扣。该馆推出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在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观众可“穿越”至传奇古画《金陵图》的繁华街市,与500多个热情好客的“画中人”交流互动。这一独特观展体验引发了“先看金陵图,再游南京城”的旅游热潮。
专业的运营模式,也是重要支撑。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慕鹏介绍,在该馆建设阶段,社会运营方就深度参与展厅动线、空间布局及配套设施规划,从源头保障了博物馆空间与未来市场活力的无缝衔接。
内容运营方面,博物馆把控文化方向,提供核心素材与场地空间;企业则发挥商业运营优势,将历史底蕴转化为市场青睐的体验产品。“1+1>2”,让夜游项目具备长期造血能力。
博物馆夜游的升级,核心更在于重构公众角色。
这个夏天,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特别推出“博物馆奇妙夜”夜宿季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体验4D观影、主题参观、手工制作、主题馆夜宿等环节,还能化身小小探险家,在夜色中的博物馆探究科学谜题。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夜宿活动 受访者供图
除了夜探,第二天起床后的“苔藓寻踪”活动也是让湖州安吉本地小学生李彬印象深刻的环节,他第一次在银杏树下发现了大灰藓,观察到了藓类喜潮湿的特性。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还发挥想象力,将苔藓、石子、泥土等组合在一起,做成了精美的微景观。
对于小观众们来说,“博物馆之夜”不再只是“睡在恐龙旁”的新奇,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冒险时刻”。
由此可见,未来的“博物馆之夜”不仅是开放时间的延长,更是技术、商业、公众三方协同的文化创新实验——可触摸、可延续、亦可共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与博物馆相遇,这才是文化传播、文明延续最动人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北京市网配查配资-配资十大平台-个股配资-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